《左传》古代散文编选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它主要依据鲁国国君的世系,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二百五十四年间,发生在周王朝和各主要诸侯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在书末还附有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晋国韩、魏、赵三家攻灭智伯之事。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内容涉及春秋时期列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它的叙事风格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它所塑造的历史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人物的对话和论辩思路缜密,生动而具有说服力,处处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它在描写战争方面尤为出色,无论对于事件前因后果,交战各国的谋略外交,还是战争进行中的重要细节和机变,都叙述得有条不紊,笔调灵活多变,行文详略得当,体现着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至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自唐以后学者多有争议,现在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应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列国史料的人。

郑伯克段于鄢

本篇叙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母亲姜氏之间权力斗争的故事。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他的胞弟共叔段,还将母亲武姜驱逐到城颍,后经颍考叔规劝,武姜与庄公母子和好如初。

详细翻译

周郑交质

本篇就周王室与郑国之间交换人质以明各自诚信,而后又因种种芥蒂反目成仇的事情,阐述了作者“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言不由衷,交换人质也没有用)的观点。文章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其时周室衰微,无力驾驭诸侯的历史背景。

详细翻译

石碏谏宠州吁

大臣石碏劝谏卫庄公早立储君,爱子应该以教导其遵从规矩道义为准则,不因过度宠溺而使其骄奢淫逸,最后造成祸乱。卫庄公不听劝阻,还是没有原则地宠爱公子州吁,但最终立桓公为君。后来骄纵的州吁犯上作乱,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王。

详细翻译

臧僖伯谏观鱼

鲁隐公打算去远离国都的棠地观看渔人捕鱼的活动,臧僖伯认为这样率性任意的行为不合礼法,是自乱其政。但隐公不听劝谏,以公务为名前往,最终被史书记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详细翻译

郑庄公戒饬守臣

公元前712年,齐、鲁、郑三国一起征伐弱小的许国。许国被占领后,齐、鲁将许国让给郑国。郑庄公派人协理郑国政事的同时,发表了一番委婉曲折的言辞,使许国“名正言顺”地成为郑国附庸。

详细翻译

臧哀伯谏纳郜鼎

公元前710年,宋国的太宰华都杀死了宋国大臣孔父嘉,占有了他的妻子,之后又杀害宋殇公,立宋殇公的儿子公子冯做了国君。这年三月,齐、鲁、郑、陈四国承认了华都的新政权。华都为拉拢四国,就向四国行贿。其中,鲁国得到的贿赂是郜鼎。鲁国大臣臧哀伯担心鲁国接受郜鼎不合礼,便向鲁桓公劝谏,指出这是“非礼”的行为。

详细翻译

季梁谏追楚师

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出兵侵略随国,假装派使臣薳章与随国和谈,随国也派了权臣少师去议和。楚国大臣斗伯比建议楚武王故意懈怠军容,以麻痹少师。少师回国后,告诉随侯楚国军容不整。随侯便想攻打楚军,这时大臣季梁及时制止,他劝随侯不要轻举妄动,又阐述“民为神主,先民后神”的道理。随侯最终听取了季梁的意见。

详细翻译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的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本篇讲述的是鲁人曹刿在战前与鲁庄公就是否可以作战而进行的论辩,在作战过程中通过把握时机克敌制胜的精彩指挥,以及他是如何通过战场细节判断敌情,从而做出追击敌军的正确决定。

详细翻译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春秋早期,齐国在桓公治理下,成了东方一大强国。此时,南方的楚国也渐渐兴起,实力不容小觑,是齐国争霸中原的劲敌。鲁僖公四年(前656),齐国讨伐蔡国成功,继而攻打楚国。楚国派使节屈完跟齐国和谈,双方最终订立盟约。这样,楚国避免了一场战争,而齐国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详细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

公元前659年,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虞国大臣宫之奇向虞君痛陈利害关系,劝说虞君不要执迷于宗族观念,寄希望于神灵保佑。虞侯不听,晋军在灭虢之后顺便将虞灭亡。“假道灭虢”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朴素思想更具有恒久不变的深刻战略意义。

详细翻译

齐桓公下拜受胙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和诸侯会盟于葵丘,历史上称为“葵丘之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出席了这次会盟,承认齐桓公为中原霸主。此文所写的就是周天子派使臣封赐桓公时的情形,它重点描写齐桓公受封时的言行,表现出桓公尊周守礼的情态。

详细翻译

阴饴甥对秦伯

晋国、秦国同为春秋中期的强国,两国因争霸中原而矛盾突出。公元前645年,晋国和秦国在韩原(今陕西韩城)交战,结果晋国战败,国君晋惠公也成了秦人的阶下囚。事后,秦穆公主张两国和解,晋国于是派阴饴甥去秦国讲和。此文写的正是阴饴甥出使秦国之事。

详细翻译

子鱼论战

宋襄公想成为春秋霸主,他曾请求楚国纠合诸侯推选他为霸主,没想到在盟会上被楚人俘虏,不久被释放。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兵攻打依附于楚国的郑国,由于他不听大司马公孙固的劝告,一再错失战机,最终战败于泓水。

详细翻译

寺人披见文公

公元前625年,晋国大臣吕甥、郤芮密谋纵火烧死晋文公。宦官寺人披得知此事后,求见晋文公。寺人披此前曾两次刺杀文公,文公不想见他。后经寺人披一番合情入理的辩白,文公才答应接见他。寺人披告诉文公吕甥和郤芮的阴谋,这才避免了一场祸乱的发生。

详细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

晋国公子重耳曾在外流亡三年,介之推一直追随他左右,有一次还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后来,重耳返回晋国,登上了王位,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为表彰有功之臣,对他们进行了封赏,唯独介之推没有获得封赏,而他也没有主动向文公邀功。此文通过介之推与母亲的一番话,表现了介之推耿介廉洁的情操。

详细翻译

展喜犒师

公元前634年,齐孝公派兵征伐鲁国。此时,齐桓公虽已故去,但齐国国力依旧不容小觑。鲁国害怕齐国,就派大臣展喜作为使者去犒劳齐师,说退齐孝公。展喜不辱使命,成功解了鲁国之围。

详细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不负所托,劝退了秦师。烛之武之所以能说退秦师,依靠的就是四个字:利害关系。

详细翻译

蹇叔哭师

公元前628年,一代霸主晋文公去世。秦穆公见文公已死,便想乘机争霸中原,于是派兵攻打郑国。大臣蹇叔极力反对,理由是秦国与郑国相隔千里,即使军队能到达郑国,也一定会疲惫不堪。但秦穆公不听劝阻,结果中途遭到晋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此文写的是蹇叔在秦军出师前的劝谏辞令,以及无力阻止后“哭师”的情形。

详细翻译

郑子家告赵宣子

郑国处在晋、楚两个强国之间,左右周旋,处境艰难。晋侯不满郑国摇摆不定的态度,所以在诸侯会盟之时拒绝接见郑穆公。针对这种情势,郑国的大夫子家修书给晋国执政大臣赵盾,历数了郑国对晋国极尽恭顺的侍奉,并且明言如果晋国再相逼迫,郑国将铤而走险,集合兵众拼死一搏。这封信绵里藏针,子家还不露痕迹地暗示郑国有依附楚国的可能。

详细翻译

王孙满对楚子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讨伐陆浑之戎的时候,突然陈兵至周朝的边境线上。周王室大惊,急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师。楚庄王借机向王孙满询问周鼎的轻重大小。鼎是一国的权力象征,王孙满看出楚王的野心,告诉他朝代兴衰“在德而不在鼎”的道理。

详细翻译

齐国佐不辱命

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三国一齐讨伐齐国,双方交战于鞍这个地方,结果齐国大败。四国联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离齐都不远的马陉。齐王见情势不妙,忙派宾媚人找联军讲和。宾媚人刚上来时以财物贿赂晋侯,晋侯不答应,还提出苛刻的条件。宾媚人就以德、孝来劝说晋侯,最后还表示:若晋国一意孤行,齐国将背水一战,抵抗到底,晋侯迫于威势,终于答应讲和。

详细翻译

楚归晋知罃

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在邲地进行了一场战争。晋国战败,大夫知罃成为俘虏,但也擒获了楚庄王的儿子谷臣,射死了襄老。公元前588年,晋国提出要用襄老的尸首和谷臣换回知罃,楚人允诺。临行之前,楚共王和知罃进行了一次谈话,让知罃就“怨我乎?得我乎?何以报我?”三个问题表示态度。身为阶下囚的知罃处处撇开个人利益,从国家大事上说开去,大义凛然,令楚共王也为之折服。

详细翻译

吕相绝秦

公元前580年,晋国和秦国定好在令狐会盟,但秦国要求换地方,晋国不答应,会盟宣告破裂。后来,秦国又挑拨北狄和晋国的关系,暗中跟南方的楚国结盟,共同对抗晋国。晋侯得知此事后,决定出兵讨伐秦国,同时还派吕相出使秦国。吕相到秦后,历数几代秦君的不义之举,以绝交相威胁,逼迫秦国跟晋国讲和。吕相逼秦讲和的目的虽然没能实现,但依然起到了战前宣传的效果,晋军在随后的战斗中取得了大胜。

详细翻译

驹支不屈于晋

公元前560年,吴国乘楚共王去世的机会,攻打楚国,结果吃了败仗。次年,吴国的盟友晋国联合十三国诸侯,一起商讨对付楚国。在会盟的前一天,晋国大夫范宣子指责西戎的领袖驹支“言语泄露”,不让他出席大会,这其实是欲加之罪。驹支面对指责,不甘受辱,据理反驳,动情演说,最终使范宣子自觉理亏而赔罪。

详细翻译

祁奚请免叔向

公元前552年,晋国的执政范宣子因听信了小人谗言,将自己的外孙栾盈放逐到远方,还杀死了与栾盈关系密切的羊舌虎。羊舌虎的哥哥叔向也受到牵连,被抓了起来。晋国已退休的大夫祁奚,知道叔向是个人才,就出面请求范宣子赦免他。后来叔向果然被释。

详细翻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晋国是春秋中期的强国,它常向那些弱小的诸侯国索要贡品财物,许多小国都难以承担重负,郑国就是其中的一个。此文说的是郑国子产给晋国执政范宣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子产劝说晋国应重德轻币,强调德行是立国的根基。

详细翻译

晏子不死君难

齐庄公好色,看上了崔武子的妻子棠姜,于是跑到崔家与她私通。崔武子知道后,杀死了庄公。对此,深明大义的晏婴表示,庄公不是为了社稷而死,所以不必为其殉死,也不必因他而逃亡。但晏婴冒着生命危险,趴在庄公尸身上大哭,以尽臣子对君王的哀悼之情。

详细翻译

季札观周乐

公元前544年,吴王派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诸国。本文记述的是季札在鲁国欣赏了周、夏、商时期的乐舞之后,结合政治教化发表的评论。文章对于了解春秋时期音乐、舞蹈的概况及先秦儒家的文艺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详细翻译

子产坏晋馆垣

公元前542年,郑国子产陪同郑伯去晋国觐见晋侯,可是晋侯却对他们施以冷遇,没有接见郑伯一行。这时,子产让人拆掉了所住客馆的围墙,晋侯不理解他为何这样做,就派士文伯去责问子产。子产以委婉谦和的语气说明理由,委婉地批评了晋国对小国的轻慢之举。晋侯听完后,觉得理亏,于是向郑伯道歉,还好好地款待了他们。

详细翻译

子产论尹何为邑

郑国上卿子皮想让没有治国经验的尹何做官,治理一个采邑,因为尹何这个人忠厚老实,也很可靠。子产听说了这件事,立即表示反对,并向子皮陈述了一番道理。此文的重点就是子产的言辞,子产说让毫无经验的人治理国家是危险的,主张让尹何积累相当的知识后再从政。子皮对子产的话表示赞同,为赞许他的忠诚,就将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

详细翻译

子产却逆女以兵

楚国的公子围打算娶郑国大夫公孙段的女儿为妻,于是到郑国迎娶公孙氏。但是,郑国人没有让公子围进城,因为他带了大批军队来,郑人怕他对郑国不利。子产派了子羽与公子围交涉,公子围也派出太宰伯州与郑方谈判。子羽在谈判中软硬兼施,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子围派兵暗藏着不利于郑国的阴谋。在子羽的逼迫下,公子围只好下令士兵解除武装后进城。

详细翻译

子革对灵王

楚灵王放纵无度,不知道克制,一直想让各国诸侯臣服于他,还向周天子索求象征权力的鼎,向郑国索要土地,以图建立霸权。大臣子革忠心耿耿,遂对楚灵王进行劝谏。子革以委婉曲折的言语告诫灵王应克制自律,修养德行,不可耗尽民力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楚灵王虽然因为这番话而感到震撼,但终究不能有所克制,所以不得善终。此文揭示了一个道理:为人君者,应该学会克制私欲,否则就会引火焚身,后患无穷。

详细翻译

子产论政宽猛

郑国子产临终前,把国事交给太叔,还嘱托太叔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要过于宽厚仁慈,该严厉的时候就要严厉。太叔执政后,不忍心对老百姓施行严厉的政策,以宽厚治国,结果反而弄得郑国盗贼四起,太叔这才想起子产的遗嘱,于是派兵剿灭盗匪,郑国的治安才好了许多。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发表了一番议论,他说治理国家应该宽厚和严厉并举,只有宽猛并济,国家才能安定。

详细翻译

吴许越成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遣使求和,夫差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吴国名臣伍子胥援古证今,深刻分析了当前局势,主张就势灭越,以绝后患。吴王夫差刚愎自用,不纳忠言,伍子胥痛心地预言日后吴国将为越国所灭亡。

详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