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题解】
 
春秋早期,齐国在桓公治理下,成了东方一大强国。此时,南方的楚国也渐渐兴起,实力不容小觑,是齐国争霸中原的劲敌。鲁僖公四年(前656),齐国讨伐蔡国成功,继而攻打楚国。楚国派使节屈完跟齐国和谈,双方最终订立盟约。这样,楚国避免了一场战争,而齐国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原文】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1],何故?”管仲对曰[2]:“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3]:‘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4],北至于无棣[5]。尔贡包茅不入[6],王祭不共[7],无以缩酒[8],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9],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0]。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1]。师退,次于召陵[12]。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13]?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14],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15],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16],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
 
[1]虞:料想。
 
[2]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大夫。
 
[3]召康公:周文王的庶子姬奭。太公:即姜太公。
 
[4]穆陵:齐国地名,即山东临朐县的穆陵关。
 
[5]无棣: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无棣县一带。
 
[6]包茅:成捆的青茅。
 
[7]共:通“供”。
 
[8]缩酒:古代祭祀时,捆束包茅立于前,灌酒于茅束,酒渗而下,视为神饮,名为缩酒。一说为滤酒去掉渣滓。
 
[9]昭王:周昭王,在位十九年,因扰害百姓而被船民设计淹死。
 
[10]陉(xínɡ):山名,在今河南偃城东南。
 
[11]屈完:楚国大夫。
 
[12]召陵:楚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13]不谷:不善。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14]徼(yāo):求。
 
[15]绥:安抚。
 
[16]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
 
【翻译】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军溃散,(诸侯军)继而又去进攻楚国。楚成王派使者来到军中说:“君侯居住在北海,我居住在南海,就是牛马发情相逐也不能到达彼此的疆土,想不到君侯却到了我们的国土上,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道:“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祖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如有罪过,你都可以讨伐他们,以便辅佐周王室。’并赐给我们先祖可以讨伐的范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你们应进贡的包茅没有缴纳,使天子的祭祀缺乏供应,没办法缩酒拜神。我为此前来征讨。昭王南巡到楚国没有回去,我特此前来查问。”使者回答道:“贡品没有送去,这是国君的罪过,怎敢不供给呢?至于昭王南征未返,君侯还是到水边去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楚成王派屈完前往诸侯军中求和。诸侯军向后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检阅军队。齐桓公说:“诸侯们前来难道是为了我吗?不过是为了继续与先君建立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建立友好关系如何?”屈完回答说:“承蒙您的恩惠,为我们的国家求福,有劳君侯收纳我们的国君,这也是我们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我用这样庞大的军队去作战,谁能够抵挡得了?用这样的军队去攻城,什么样的城池不能攻克?”屈完回答道:“君侯若是以仁德来安抚诸侯,诸侯谁敢不服从于您?君侯若是使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可以作为城墙,有汉水可以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庞大,恐怕也没有用。”
 
于是,屈完和诸侯订立了盟约。
 
【解读】
 
此文的一大特色是人物的说话技巧。齐相管仲一上来就说出讨伐楚国的两大理由,即“贡之不入”和“昭王南征而不复”。楚国使节当即承认,不向周室进贡是自己的过错,这样一来可让对方的怒气先消去一半;对于后面那个牵强附会的理由,楚使也敢于反驳,以“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作为回答,可见他并非一味服软,而是藏锋芒于话语之中。
 
【文史知识】
 
周昭王南征楚国
 
周昭王南征楚国而不返,据大冶居民说,昭王曾到过铜绿山与白雉山,死于铜弛山与大冶城之间的天子湖。一说昭王死于与天子湖相通的沔江。《帝王世纪》:“(周昭王)船至中流,胶液始解,王及祭公俱浸水中而崩。”此为鄂氏族对周王的报复:土著舟人以食白雉诱昭王,然后以胶船送之,使其在天子湖至沔的水域中溺死。还有《楚辞·天问》佐证:“昭王成游,南土爰底,厥胜维何?逢彼白雉。”大冶白雉山因以得名。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